• 网站首页
  •   >   高教研究
  •   >   高教动态
  •   >   正文
  • 高教研究

    面向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(摘录)

    时间:2023-02-27  作者:刘献君  来源:   浏览次数:

    学科是知识的划分,是在社会发展、学科建设中创造出来的,而不是发现的结果。学科既包括知识领域,又包括组织建制、学科文化。学科制度化曾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知识生产。学科随着社会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,面向未来加强学科建设,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,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,探寻学科建设的新思想、新思路、新举措。

    一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

   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,但是万变不离其宗。这里的“宗”是指宗旨、目的及事物的基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。同时,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无限的这是因为,一方面,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局部开始,然后再到全局,这有一个过程;另一方面,事物是发展变化的,其概念也在发展变化,需要不断加深理解。面向未来,加强高校学科建设,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。

    (一)学科、专业、课程及其相互关系

    学科、专业、课程是高校建设发展、人才培养中三个最核心的概念,但在学校建设、教育教学过程中,我们往往关注不够。面向未来,加强学科建设,仍然要把握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。什么是学科?《汉语大词典》把学科解释为“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。或指学校的教学的科目。”在英语里,学科被称为“Discipline”。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·R·克拉克认为:“学科明显是一种连接化学家与化学家、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、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形式。它按学科,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。” 简言之,学科是相对独立的 知识体系。什么是专业?专业有学业与职业之分。高校的专业与职业有联系但不是职业。我国《教育大辞典》称专业为“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。”《国际教育标准》称之为课程计划(Program)。英国高校称之为主修(Major)。通常学者们将专业解释为“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”。什么是课程?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,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,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、内容、范围、活动、进程等的总和,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、课程标准和教材中。简言之,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。课程与学科、专业的关系。课程与学科、专业关系十分密切,简言之,学科是课程的构成内容,课程是专业的构成要素。放在更大范围来看,课程体现了三个“结合点”:课程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点,社会是发展变化的,这种变化反映到学校,要通过课程来实现;课程是学生和学校的结合点,学生到学校主要是学习课程,课程达到要求,学校则发给其毕业证书;课程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,教师在科研中取得的成就,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,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。

    (二)学科发展的动力

   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,结合自身实际,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。由此可见,和任何事物发展需要动力一样,学科发展同样需要动力。这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性问题。与专业发展不同,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,主要有内动力和外动力。内动力是学科逻辑自主发展规律;外动力是指社会需求。

    (三)学科建设的主体

    学科建设的主体指对学科、学科建设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机构和个体。学科建设的主体不同,所肩负的任务不同,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不同,实践建设的内容、方法不同。从总体来看,学科建设的主体主要有政府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。本文讨论高校学科建设,因此,仅仅探讨以高校为主体的学科建设。高校内部有不同的学科建设主体,但主要是学校和基层学科组织。两者各有自己的任务,在学科建设中要找准自身定位,明确建设任务和内容。

    (四)重点、特色学科建设

    高校学科建设要加强重点、特色学科建设,实现重点突破。这是因为:首先,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水平提升的无限性的矛盾,决定高校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。学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,但任何学校的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同时重点建设所有的学科,必须有所取舍。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,也只有少数学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其次,一流学科具有示范作用。一所高校,重点建设一两个学科,使之形成优势,成为一流。这些学科将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标杆,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。同时,学校的水平取决于学科的水平,没有一流的学科,建不成一流的大学。再次,重点建设是我国政府推动高校学科建设采取的一项基本策略。通过重点建设,带来了学科的迅速发展,从而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。

    二、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

    社会思想家阿尔文·托勒夫指出:“科学不是一个‘独立变量’,它是嵌在社会中的开放系统……许 多科学的假说、理论、隐喻和模型,其形式都由来自实验室外的经济、文化和政治力量决定的……”。 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,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,在 “社会→科学”“科学→社会”的交互过程中把握学科 建设。

    (一)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形成的复杂局面

   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形成的复杂局面,我们要有化危为机的意识和决心。“病毒无国界”,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。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人类各个领域创新,客观上加速了新的工业革命,世界发展、人类文明的走向,出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。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文明价值的思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;引发了国际政治、经济秩序的深切变化;引发了人与人关系、经济发展方式、百姓追求方向的社会重大变化。这些,也正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,所要深切关注的。

    (二)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

    2016 年 G20 杭州峰会通过的《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》指出:“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、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、以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 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 经济活动。”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。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广度、深度前所未有。

    三、面向未来,如何加强高校学科建设

    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,要总结过去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,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,遵循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,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,特别是要从世界的命运和前途的视角,思考整个人类社会、科学发展的未来。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,特别要在目标提升、要素优化、过程融合上下功夫。

    (一)目标提升

    目标是方向、动力。高校学科发展要关注建设目标。面向未来,学科建设中要把握目标的变化,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,提升建设目标。

    首先,学科及学科方向选择要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 在自己手中。”百年巨变、世纪疫情、数字经济的发展,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化,关键技术的破解,关系国 家民族的兴衰、存亡。高校学科建设中,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责无旁贷。现在,学科建设目标选择中,要关注的国家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创建强国战略、扩大内需战略、乡村振兴战略、可持续发展战略。很多高校都在开始根据国家战略需求,调整自己学科建设的目标。

    其次,发挥学科建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,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。过去,专业建设的重点是教学;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科研,对于育人重视不够。现在强调课程育人、课程思政,笔者认为,首先要发挥学科在育人中的作用,探寻其内在规律。下面以艺术学科为例,探讨艺术的育人功能。艺术具有重要的、特殊的育人功能。其一,艺术是精神性的审美活动,给人美感,艺术是审美的过程循环,通过提升审美使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。其二,艺术是情感的表达,能促进情感交流。任何品德都由知情意行构成,品德形成需要情感深化。艺术通过丰富情感而提升学生的品德。其三,艺术创作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用的结果,艺术欣赏同样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艺术通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,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。其四,艺者,道之形也。艺术内容是心灵的表现,并通过带有技术性的形式表现出来。艺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,启迪人的心灵。

    (二)要素优化

    学科点的建设主要抓住学科方向、队伍、基地、项目等要素。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,要在优化要素上下功夫。根据学科发展态势,要素优化,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。

    首先,学科带头人要成为战略科学家。学科梯队主要由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、学术骨干组成,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带头人。学科带头人要把握本学科学术前沿,有开阔的视野,抓住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,带领梯队成员不断开展研究,产出新成果,推动学科发展。学科水平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水平。如前所述,面对百年变局、新科学技术革命、数字经济、学科交叉的大趋势,学科带头人要成为战略科学家。作为战略科学的学科带头人,要站在战略的高度,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,看待问题有哲学高度,对科学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力,在组织团队科技攻关上有很强的学术组织领导能力。

    其次,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。随着科学发展,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,发现、发明、开发、建造形成一体。同时,教学与科研、社会服务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。因此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。学科平台是科研、教学、社会服务、队伍建的综合体,在面对未来的学科建设中,学科平台建设十分重要。实验室是学科平台最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。高水平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,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,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。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都十分重视学科平台,特别是实验室建设。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,十分重视平台建设,建成了脉冲强磁场、精密动力测量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;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、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。一流实验室是高水平人才、先进仪器设备、优质科技成果和项目的结合体,是重要的学科平台,需要从多方面入手,加强建设。

    (三)过程融合

    学科建设是一个包括知识体系建构、活动体系建构、社会建制建构的复杂过程。面向未来,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,需要多种要素的融合,各要素通过“相加”“相融”“相生”,从而形成新的事物。因而学科建设要实现过程融合,在过程融合中特别抓住学科交叉融合、产教融合、城校融合。首先,学科交叉融合。如前所述,学科交叉是科学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,是创新思想的源泉。在学 科交叉的过程中,通过知识对流、理论互鉴、模式组合、方法碰撞,产生新思想、新理论、新方法,推进学科建设。其次,产教融合。学科发展既有内动力,又有外动力。学科交叉融合属于学科发展重要的内动力。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,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、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。再次,城校融合。在大学历史演进中,大学与城市在相互作用中发展,其关系始终难以割舍。城校融合主要表现在:大学与所在城市融合发展,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匹配,人才培养为城市所需,文化氛围与城市相融共生。

    面向未来,高校学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,需要我们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,紧密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,走出一条新路。

    作者:刘献君

    来源:本文摘录于《中国高教研究》2022年第10期

    版权所有:湖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 联系方式 地址: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:437100  E-mail:fgchbust@163.com